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并未为马服君赵奢单独立传,只是在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一文中,插述了有关赵奢的几段文字。而正是这短短的七百多字的记载,却展现了战国史上一位文武兼备的诤臣、忠臣、廉臣形象。他,从一个名不见经史的田部官吏,而逐步成为赵国为数不多的宗姓封君的功勋名将,成为赵国“与廉颇、蔺相如同位”的柱国辅臣。其面对宗室豪强、秉公执法的铮铮铁骨;面对强秦凌赵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耿耿丹心;面对其子拜将,而以社稷为重、无私劝君的高尚品格,确实是难能可贵的,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崇敬的。
一、赵奢是面对宗室豪强、秉公执法的诤臣
赵惠文王时,赵奢任田部吏,管收税的事。周赧王四十四年,即赵惠文王二十八年 ( 公元前 271 年 ) ,赵奢收税到平原君赵胜家中,府内总管竟凭仗权势不肯交。当时,平原君位居相位,因其贤能而名满天下,“宾客盖至者数千人”,赵胜曾因制止其父赵武灵王封赵章为代王,深受赵惠文王倚重。面对皇家宗室、当朝相府的强权烈势,赵奢竟冒着杀头之危,带着人马,秉公执法,并一连杀了抗税不交的赵府管家等九人。赵胜得知后,怒不可遏,立即派人把赵奢抓来,非要把他杀死不可。这时,赵奢却面不改色,从容陈词:“君于赵为贵公子,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,法削则国弱.国弱则诸侯加兵,诸侯加兵是无赵也,君安得有此富平?以君主贵,奉公如法则上下平,上下平则国强,国强则赵固,而君为贵戚,岂轻于天下邪 ? 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您在赵国是尊贵的皇室公子,本来应以身作则,带头交税,而今却怂恿家人,不守国法。皇家不遵守国家的法律则削弱了法律的作用,法律的削弱则国家就走向衰弱,国家的衰弱则诸侯就要加兵侵犯,诸侯加兵侵犯则赵国就要灭亡,如果没有了赵国难道还有您的高贵吗?以您这样的皇室贵人,带头遵守国家的法令,则上下一致,上下一致则国家富强,国家富强则赵家的统治稳固,就能保持您的尊贵的地位。而今,您身为贵戚,岂能因家事而看轻天下呢 ? ”赵奢站在国与家、人与法、得与失等不同的侧面,合情入理、步步深入的分析,使赵胜豁然开朗,火气顿消,并认为赵奢是当代的大贤,积极推荐给赵王。赵王便把治理赋税的财政大权交给赵奢。赵奢果然不负君望,“国赋大平,民富而府库实。”
《史记》记载的田部收税这件事,赵奢当时完全可以避而不征,洁身自好,进而还可以邀功请赏,飞黄腾达。但他不同俗流,冒着生命危险“以法治之,杀平原君因事者九人”。从这里不难看出,赵奢是一个一心为国、秉公执法的良吏,也是一个不畏强权、铁骨铮铮的诤臣。
二、赵奢是面对强秦凌赵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
周赧王四十五年,即赵惠文工二十九年 ( 公元前 270 年 ) ,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西邻韩国, 同时还包围了赵国的阕与 ( 今山西和顺县 ) 。赵惠文王先后召见廉颇和乐乘,问他们该如何办,都说“道远险狭,难救。”而赵奢却独抒己见,认为“其道险狭,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,将勇者胜。”赵奢这番话在此时讲出无疑是临阵请缨,赵王便命令赵奢为将,救援与。赵奢领命后,自知军情紧急,责任重大,决心以大智大勇战胜强秦。便采用欲擒故纵、声东击西的策略,制造畏秦不前的假像,“兵去邯郸三十里”便安营扎寨,“滞留二十八日不行”,还增加了不少防御工事。此时秦军十分猖獗,进军到武安西,“鼓噪勒兵”、“屋瓦尽震”,并派间谍探赵虚实。赵奢巧放秦间谍,使其归秦后报以假情,蒙蔽秦将,令秦军骄而懈怠。而赵奢此时却出其不意,“卷甲而趋之”,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,赶至阕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。赵国“军垒成”而秦人才闻之。秦军随后才赶到阏与,慌忙迎战。这时,赵奢采纳军中谋士许历的建议,避其锐气,“厚集其阵以待之,”并按照许历“先据北山上”的建议,“发万人趋之。秦军后至,争山不得上。”赵奢以居高临下之势,“纵兵击之”,一举粉碎了秦国的进犯,解了阏与之围。
《史记》中关于赵奢救阙与之围的记载,文字不多却言简意赅,把这次战役写的形象生动,完整而壮阔,对赵奢率军御秦中的大智大勇也表现的淋漓尽致。尤其是赵奢与赵王的对话,力排众议,在阕与秦困难救的情况下,知其不可而为之,冒险前往,展示了赵奢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。尔后,虚张守邯之势,实则伺机援救阕与,又一次冒险突袭,在阏与城外与秦军决战,这一幕幕的壮举,这一层层的深入,使赵奢的耿耿丹心、赤诚报国的忠臣形象,立即跃然纸上。正因为如此,在这次战役之后,赵奢被“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。”
三、赵奢是社稷为重、无私奉献的廉臣
赵奢不只文武兼备、忠心事君,而且身为将帅,却处处严以律己,舍家为国,廉洁从政。这一高尚品格在《史记》的记载中,主要反映在赵奢的夫人赵括的母亲,在长平大战前夕,上书赵王不要起用其子赵括为将的论述中。大体有两个方面:一是赵奢对其子的评价。赵奢认为,其子学兵法而不能致用,纸上谈兵,有勇无谋,而妄自尊大,目空一切,不可大用。 “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‘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’使赵不将括则已,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”赵奢对其子的预言,使赵母深有同感,也深深的影响着赵母。在长平大战前夕,在赵王决定易帅廉颇、赵括为将之时,赵母上书直谏,并面见赵王,予以阻止。赵奢和赵母在国家危难之际,面对儿子的封侯拜将,光宗耀祖,却以社稷为主,劝赵王对其子不可大用,这是多么深明大义、舍家为国的无私之举啊!二是赵奢的廉洁从政。赵母在劝赵王不要令赵括为将的过程中,把赵括与其父赵奢进行了对比,从而有意无意地将赵奢的廉洁从政的事迹公诸于世。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饮而食者以数十,所友者以百数,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,赵奢身为大将,平时把自己的俸禄让同事十余人共享,把朝廷和皇家赐赏的金银财宝全部分给自己的部属将士,并礼贤下士,结交了成百上千的知心朋友。同时,只要他一受命疆场,便不问家事,出生入死,一心为国。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、官宦纵欲的年代,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而赵奢却视金钱如粪土,清廉如水,不问家事,甚至为国家考虑而不用其子,这一以社稷为重、无私奉献的廉臣,是值得历代人所尊敬的,同时,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。